未来 大米行业路在何方
近日,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壮士断臂,将旗下核心资产北大荒米业子公司以616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大股东北大荒农垦集团的消息引发热议。尽管这笔交易有不少细节值得推敲,但有一点却足以震撼大米加工行业——号称我国农业第一蓝筹股的北大荒公司的大米加工业务竟然连年亏损。据北大荒年报,北大荒米业从2003年至今,累计亏损7亿元。
令很多投资者不解的是,北大荒作为中华大粮仓,北大荒米业前景广阔,并且北大荒股份当初收购米业也是看中了其品牌、销售渠道和加工能力等优势。这个号称全国规模最大的稻米加工企业为何会陷入亏损?北大荒公告显示,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市场“稻强米弱”大环境的影响,原粮成本增长与售价增长倒挂,北大荒米业虽年加工稻谷能力可达300万吨,但平均每年实际加工大米只有40余万吨,近几年达产率从未超过30%;2012年度产能利用率更是降至18.44%。
可见,“稻强米弱”正是当前大米行业困境的症结所在,就连龙头大哥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人们常说,面粉都这么贵了,面包还会便宜吗?而事实上,在我国,“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等原粮与成品粮价格走势背离,甚至倒挂的不寻常现象却成为了一种常态。一方面,“稻强”源于国家政策对农民的扶持,避免“谷贱伤农”和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自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实施以来,农民对原粮的销售心理底价不断抬高,形成了近几年粮食收购市场的“牛市”。加上地方储备的“刚性需求”,早稻仍然是易涨难跌。而另一边,“米贵伤民”也是国家要解决的问题,尤其2009年以来CPI的高涨,使得国家对成品粮市场的调控趋于严厉,对成品粮市场产生抑制。加上大米、面粉等加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激烈进一步抑制成品粮价格。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11年底的不完全统计,稻米加工企业为9400多个,产能为2.85亿吨,而实际加工量只有8200万吨,仅占生产能力的28%。事实上,未进入登记和统计的小型大米加工厂遍布城乡,数以万计。这些企业在收购季节抬价抢购,在销售市场竞相销售,使稻米市场乱象环生,最终加剧了“稻强米弱”。
从某种角度看,当前常被人诟病的大米加工行业“散、小、乱、差”的局面实际上是企业应对“稻强米弱”进行选择的结果。在稻强米弱的环境下,处于中间环节的粮食加工行业地位尴尬。他们既要承受由政策因素形成的“高成本、低售价”制约,又要面对行业内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整个大米加工行业都处于微利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存活下来,要么降低成本,要么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于我国对专利权、品牌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较为不足,走特色化、差异化路线相对于打价格战,几无优势,反而会面对较大的风险,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之路,导致行业始终在粗放发展的路径上越走越远。真正致力于品质改善、市场研究和加工技术提升的企业较少。因此大部分企业只能走第一条路,即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然而,“降低成本”的要求对于“稻强米弱”让本已接近无利可图的大米加工行业来说是雪上加霜,因此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附于政策性企业生存,寄望于分得国家补贴的一杯羹赖以为生,又或者,依靠各种不规范的行为压低成本,如以次充好、偷税漏税、压低工人工资(或延长工时)等。相对而言,小企业在“不规范”方面依然存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没有大企业那样备受关注,更加“敢作敢为”,但“不敢当”。如此一来,试图以规模化占领市场的路走不通,因为当前按规范生产,加工一吨就亏损一吨,规模化的只能是负利润;试图走专营化路线的也很多掣肘,剩下的,也是最容易的,就只有走低成本、低质量的策略了,但这种毕竟是不规范的行为,因此也限制了这些企业规模的扩张,这就导致整个行业散小乱差问题进一步加剧,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
- 作者 mdly
- 发布时间 下午1:16
- 2014年1月4日
不允许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