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油企的“无豆”问题
中国原豆价格体系的畸形直接让豆油加工企业输在了起跑线上。
黑龙江哈尔滨工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中大植物蛋白分公司已经停产很长时间了,仓库内空空荡荡的。眼下,中大蛋白正焦急地等待着收购国家放储大豆,这似乎是中大蛋白能够实现开工的惟一希望。
据统计,黑龙江省的食用油压榨企业超过150家,日加工200吨以上的88家,全省年加工产能在1450万吨。在中国,这是惟一一个无明文规定但行业禁止加工转基因大豆的省份。但残酷的现实是,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大豆油加工产能只维持在200万吨左右。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开工企业不足20家。
受困原料价格
“加工1吨豆油亏600元。”刘宝林说。
事实上,停产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原料价格。黑龙江省当地豆农的目标销售价格在46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的港口分销价格在4000元/吨左右。比黑龙江省当地大豆的预期值每吨低600元左右,对于豆油生产企业而言,一吨600元的成本差价不是一个小数目。
“原料定价不合理。”一私营大豆加工企业老板认为高于市场价格的收储政策,是企业停产的重要原因。
以2012年为例,国家收储价格为4600元/吨,而企业,只有收购价格在4200元/吨以下的原料才能保证开工不会亏损。
在实际操作中,加工厂要有10天以上的加工量才能开工——对于黑龙江省规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10天的工作量意味着要采购2000吨。
中大蛋白不是惟一遇到原豆价格困扰而陷入缺货状态的企业。与同行面临的问题一样,中大蛋白今年如果想开工,只能依靠国家拍卖收储大豆。
2008年之前,中大蛋白每年都能加工超过10万吨大豆,公司的生产线一年中至少8个月的时间在生产。现在与当时的情况彻底对调:一年只能维持两个月的生产时间。“以前一年利润1000万元,现在一年赔1000万元。”中大蛋白总经理刘宝林说,现在中大蛋白在靠效益好时赚的钱贴补企业员工。
巨大的成本差
距哈尔滨800公里,紧邻朝鲜海岸线上的丹东港,是中国大陆海岸线最北边的国际贸易商港。以此向南是长达1.8万公里的中国大陆海岸线,便利的海运赋予了南北企业完全不同的发展命运。
沿海食用油加工企业在“大豆战争后”,外资参股控股达到90%以上,更加偏好于加工进口转基因大豆。这为黑龙江大豆食用油加工企业生存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出台造成了大量不可控因素。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口6337万吨转基因大豆用于生产。比1996年的111万吨高了57倍。对外依存度达到了80%,加工产能超过1.35亿吨。大量进港的转基因大豆直接被沿海食用油企业就地消化。假设黑龙江豆油加工的中小企业效仿沿海豆油加工企业使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生产,绝大多数企业会面临“拿不出足够资金购买一船6万吨左右的进口转基因大豆”的现实。
沿海企业日加工产能几乎都可以达到3000吨以上,最多一个月就可以消化完毕。它意味着如此大的一个时间差:同时靠港的两船大豆,销往黑龙江的还在运输中,而沿海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占领市场。另一方面,黑龙江企业很少有可以通过自有资金完成大量产品加工运营的。
运输成本同样困扰着大量黑龙江食用油生产企业。黑龙江虽是中国大豆主产区,却不是大豆食用油的主要消费区。沿海企业在使用价格低于黑龙江产区的进口转基因大豆生产的同时,由于其更贴近消费区,无形中降低了大量运输成本。
在种植环节,高油大豆、高蛋白大豆、高产大豆或是自留种大豆等品种地块相互间杂,企业在收购时,高油、高蛋白等不同取向的大豆常被混杂在一起,出油率在12%~17%浮动。导致原料价值流失,并与品种统一的进口大豆15%~18%的出油率拉大差距。
这让黑龙江油脂加工企业输在了起跑线上。
豆粕亦艰难
大豆油企业能否盈利,还有一个关键因素:豆粕的销售。
随着国内市场对转基因问题关注热度的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标志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要求对列入管理目录的转基因产品,必须进行标识,否则不得进口和销售。《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转基因食品或含法定转基因原料的,须在标识上标注中文标签。
市场上的大豆油产品都会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标注是否使用转基因原料生产,但是养殖业所使用的饲料是否用转基因豆粕加工,则并无强制规定,也就是说,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相对黑龙江企业,外来豆粕销路畅通无阻。“因为价格便宜,黑龙江当地饲料厂大量的从沿海加工企业手里买豆粕,饲料企业不会管你的豆粕是不是进口转基因大豆生产的。”王小语说。
2014年春节前是食用油销售和加工旺季,豆粕价格在4100元/吨以上,而现在豆粕已经跌到3600元/吨。而沿海3400元/吨左右。与豆粕销量紧密相关的养殖业也处于低靡期,南方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的豆粕又非常便宜,黑龙江的饲料企业要想生存,只能选择从沿海收的转基因豆粕加工饲料。
王小语说,黑龙江食用油生产企业停产时,饲料企业会选择购入南方大豆油生产企业的转基因豆粕。而等到食用油企业开工的时候,原本饲料企业合作伙伴都已流失。当下是猪肉消费的淡季,豆粕的价格没有被有效激发。目前大部分勉强开工的油厂还在消化库存,或是完成前期合同。
豆粕还是提炼深加工产品大豆蛋白的主要原料。按照国际惯例,药用大豆蛋白必须使用非转基因大豆加工。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第一批从事大豆蛋白生产的企业之一。目前依靠一些长期客户和集团在维持生产。对于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设备的哈科大豆来说,几乎没有转投其他行业的可能。
“现在就看还能否坚守住。”哈科大豆总经理艾涛说,最坏的可能就是与这个行业一同倒下。
- 作者 mdly
- 发布时间 上午9:42
- 2014年4月9日
不允许评论